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家电 >  >> 
每日讯息!喜乐工坊的“治愈系”馒头
来源: 平顶山晚报      时间:2023-06-29 09:25:07

平顶山晚报2023年6月29日A03版


(相关资料图)

工坊员工与社工在分装馒头

6 月 27 日,喜乐馒头工坊内,社工与工坊员工一起分包馒头。

□本报记者 李霞 文/图

每一个精神障碍患者背后,都有一个心酸的故事。他们中的多数人,经历着发病、治疗、病情稳定、再发病、再治疗的循环。他们的家人也与他们一样,遭受着无尽的煎熬和痛苦,苦苦地在黑暗中寻找光明。

今年6月15日,卫东区五一路街道河西社区“喜乐馒头工坊”庇护性就业实验项目正式投入运营。作为我市首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中心——河西社区“喜乐之家”的第一批“家人”,50多名精神障碍患者在专业社工的贴心陪伴和帮助下、在筹备喜乐馒头工坊的过程中与家人努力前行,慢慢重塑自信、回归家庭、融入社会。

这只“治愈系”馒头取名“喜乐”

6月27日上午,卫东区东工人镇街道东湖社区喜乐馒头工坊内机器轰鸣,几名员工正在生产线旁忙碌;紧邻的蒸制车间内,一个个馒头在蒸汽氤氲的蒸箱中露出白白胖胖的身子,一股馒头麦香味扑鼻而来。

21岁的阿红(化名)呵呵手,从蒸箱内拿出两托盘馒头放在操作台上。2个或4个一组分包装箱后,阿红用电动车载着这些馒头来到工坊附近一居民小区门口,熟练地支起摊子,开始售卖。

“太好了!我代表他爸、代表全家谢谢你们救了俺闺女。”看着手机上社工发过来的阿红装馒头和卖馒头视频,阿红的母亲袁女士喜极而泣,迅速编辑了一条短信发了过去。

10多年前,技校毕业的阿红患上了抑郁症,不是在家玩手机就是睡觉,还爱无缘无故乱发脾气,生活自理能力差。几个月前,袁女士还在为“找不来婆家、工作没人要”的女儿操碎了心,想着“大不了养她一辈子”。现在,阿红不仅顺利走出了家门,还有了一份工作,“是‘喜乐之家’挽救了俺闺女!”

河西社区“喜乐之家”成立于今年3月,这是我市首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中心。

袁女士至今还记得“喜乐之家”负责人朱喜红第一次到她家走访的情景。那天,阿红冷冷地瞥了一眼朱喜红,便一脸麻木地走开了,连声招呼也没打。

细心的朱喜红很快发现了阿红身上的优点:拥有中专学历的她会写文章,智能手机玩得很溜,头脑也很灵活。

朱喜红决定把阿红培养成一名志愿者。每次组织活动,朱喜红都让阿红帮忙策划、采买,负责通知、动员其他同伴前来参加活动。受到“重用”的阿红脸上露出了多年未见的笑容,迸发出惊人的能量,很快成为志愿队伍中的骨干。

6月15日,喜乐馒头工坊投入运营后,阿红成为工坊员工,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收入。

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目标是促进精神康复者回归和融入社会,重点改善和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、社会适应能力及就业能力。朱喜红说,馒头工坊是“喜乐之家”创新摸索出的“简单技能+康复”形式的庇护性就业实验项目,配合心理治疗,引导部分轻症精神康复者生产和销售馒头,这样既能减轻精康患者的家庭负担,也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,觉得自己没有被社会抛弃。喜乐工坊自6月中旬正式运行以来,先后在市区团结路社区北团小区、市长途汽车站、五一路、沁园小区等处设立了9个卖馒头点,日生产馒头2000余个,基本每天都能卖完。

目前,这个项目已帮4名“阿红”找回了自信,开始了新的生活。

抱团取暖 心中那缕光愈来愈亮

6月26日下午,卫东区五一路社区河西社区院子一角,木质花坛内花草长势正旺,几人站在花坛旁说笑着。室内,半月一次的“家庭支持会”正在进行。

主持这场家庭支持会的社工是米丽霞、刘红,在一起交流的是10多位精神障碍患者家属。

“瞧见没?外面和人有说有笑浇花的是我儿子。我不说,你能看出来他有病不?”张先生指着窗外给花草浇花的儿子阿康(化名),很是开心。

阿康今年36岁,自20多岁患上精神分裂症后,便脱离了社会,成天待在家里,不爱说话不爱动,有时情绪和行为难以控制,生活几乎不能自理。

阿康是进入“喜乐之家”的最早一批“家人”之一。看到一丝希望的张先生心急火燎,在一次家庭支持会上首先求助:“想个啥办法让他走出家门,不然人就废了!”

其后儿子身上的点滴变化,让张先生心中的那缕光越来越亮。

在张先生看来,除了爱心和耐心外,康复中心的社工很善于发现人的优点。刚来这里时,儿子对啥都不感兴趣,很少说话,更不回应别人。米丽霞、刘英等人观察到他很勤快,便给他提供工具,鼓励他大胆尝试,比如浇花、擦桌子,即使他做得不太好也大声夸奖他。渐渐地,阿康从当初的很少说话到点头示意回应别人,再到如今的爱说爱笑、见面主动跟人打招呼,就像变了一个人。

“精障患者大多与家人同住,并依赖家人的照顾,这给其家人带来的压力和负担是常人难以想象的。家庭支持会一般半月举行一次,大家同病相怜,抱团取暖,一方面可尽情发泄心里的负面情绪,不用担心被指指点点;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。”米丽霞说。

有一次,一位家长无意间提到,他儿子虽患有抑郁症,但手很巧,平时喜欢用积木拼装玩具。康复中心专门安排了一间手工室,在醒目位置摆放这个孩子的作品,还请他当老师教别人拼积木,让这个孩子很有成就感。

胡女士在会上说起女儿时则泪如雨下:两年前,她的女儿佳乐(化名)因学业受挫出现幻听、淡漠等精神症状,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。她在一小区做清洁工,父亲患脑梗生活不能自理,家庭陷入困境,近期佳乐的病情反复但家中无钱为她治疗。“喜乐之家”特地为佳乐提供了9000元医疗费,将其送到医院医治。

“喜乐之家” 探索社区精康新路径

2022年12月29日,民政部会同财政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、中国残联印发《关于开展“精康融合行动”的通知》,拟利用三年时间,提高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质量和水平,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更加公平可及、系统连续的基本康复服务,增强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庭的获得感、幸福感(以下简称“三年精康行动”)。

在朱喜红看来,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岛,精碍康复者也不例外。为让他们放下内心的不安,重拾生活信心,“喜乐之家”正在探索推行个性化、阶梯式康复服务,在行动中告诉每一位家人,不要忘记自己是社会人,未来也要在社会生活中积极疗愈自己,实现自我价值。

“社区是康复之路,喜乐馒头是回归之路。精障患者的社区康复需求很大,我们不仅要‘输血’,更要‘造血’,如何将‘喜乐之家’顺利持续运营下去,这也是我们探索前进的方向。”据卫东区民政局党组副书记张红杰介绍,为响应国家“三年精康行动”,我市采取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,由卫东区民政局、五一路街道、东工人镇街道、喜乐社工组织联合设立了“喜乐之家”。通过推进和实践个案管理、精神运动康复等“精康工作六步法”服务模块,帮助精障患者重建自我认知、社会认知,发展人际关系,促使他们早日回归和融入社会。

不断满足精障患者多层次、多样化社区康复服务需求,“喜乐之家”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实新路径。截至目前,“喜乐之家”已经成功提供线上线下康复服务3496人次,入户探访106人次,物资帮扶313人次,个案扶持25人次,跟进服务168人次。一个“社会化、综合性、开放式”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正逐渐形成。

策划统筹:王冬梅周冬董佳理

标签:

X 关闭

设计师 查看更多
新建沪渝蓉高铁武汉至宜昌段这座隧道贯通|世界消息
时间·2023-01-11    来源·凤凰网湖北
世界热点评!网贷逾期26天没还会有什么后果
时间·2023-01-11    来源·法师兄
【全球独家】阿兹夫定入医保,新冠药商业化加速
时间·2023-01-10    来源·消费钛度
小米贷款网贷逾期53年不还会不会上征信_全球视点
时间·2023-01-10    来源·法师兄

X 关闭